氣溫會過一段時間才開始劇烈下降,不過地球的其他地方可能會有比較大的影響。
接下來,人類又花了大量時間衡量與吸收這個故事,所以我們現在才能輕鬆地說:「如果你有紀律,能讓未來凌駕現在,你就能以對自己有利的方式改變現實結構。年輕時建立的那些淺薄的基督宗教思想,在我了解達爾文理論的基本概念時,就已無法再滿足我。
幾千年前,那個有覺知的「我」就是具有全視能力的荷魯斯,埃及偉大的太陽神以及神之子,他關切並正面迎擊國家不可避免的腐敗,進而重振國家。想法將世界化約成兩類:促進自身的實現及妨礙自身的實現,而其他事物都無關緊要。有時候這樣的衝動(或可說執著)會強烈到讓人寧死也不願放棄那些想法,但一般來說,這是糟糕的選擇,因為通常只有想法需要死去,而擁有想法的人可以不再當想法的化身,而是換個方式,繼續往前。在那之後,我分不清基督信仰的基本要素跟一廂情願的想法有何不同。但我確實飽受懷疑的折磨。
在基督宗教時代,所謂的「我」轉化為道(Logos),也就是在太初之時對存有傳達指示的那個字。如果這個想法沒有通過檢驗,我們也可以隨時捨棄。先生在香港工作,太太在台灣工作,他們倆不定期會來往台灣香港兩地。
然後你發現自己根本掛不了像是小兒科、內科、骨科、耳鼻喉科這樣的「專科門診」。只不過其他多數生病的人,想法應該也跟你一模一樣。唯一的缺點,就是私家醫院醫療費用高昂,而且病人需要完全自費。只有當普通科醫師認為疾病太嚴重,自己沒有能力處置時,才會開立轉診單。
你的孩子剛出生幾個月,這幾天胃口不好、喝奶到一半就吐出來,並且反覆哭鬧。所以,一旦你抵達公家醫院的急診現場,就會發現自己簡直是來到排隊的地獄。
以香港為例,香港的醫療院所分為「公家」和「私家」,其中公家醫院(診所)的經費,來自於香港政府的稅收,它的支出涵蓋了公家單位醫護人員薪資、檢驗費用、耗材成本等項目。他們倆將近一歲的寶寶,在發燒、食慾減退之後,抽血、驗尿被診斷出泌尿道感染,在香港私家醫院的一般病房住了七天,打了靜脈注射的抗生素,前前後後,一共花了7萬5千港幣,相當於約30萬台幣。你想說自己懷裡的小寶貝生病不舒服,已經一、兩天吃不下東西了,不能再等了呀。本篇文章先前所述的心路歷程,正是這對新手爸媽遇到的真實情境。
在私家醫院,你不需要等很久,因為去的人其實不多。他們印了一整疊的病歷和檢驗結果,搭飛機前來台灣,掛了醫學中心的專科門診,希望醫師能幫他們的寶寶安排後續腎臟超音波的檢查。我想,如果你我是這位爸媽,應該也會做出一樣的選擇吧?台灣真的是鬼島嗎?在公醫體制的社會裡,政府聲稱每個人的就醫權利都受到保障。香港醫院管理局「專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」在香港「穩定」的病人,專科門診要排多久?(資料來源:香港醫院管理局「專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」)瞭解實際情況之後,你真是驚呆了。
事實上,這對爸媽設想得相當周到。他們不是只有考慮後續腎臟超音波(renal ultrasound),或是靜脈注射泌尿系統攝影檢查(IntraVenous Pyelogram, IVP)所需的費用,而已經把如果影像結果異常、需要進行手術,以及再住院的情況都考量在內。
生病了,怎麼辦?想像你是一位媽媽,生活在「公醫醫療」體制下的國度,例如英國或香港。到「私家」醫院看病,迅速,但卻幾乎只有上層階級,才負擔得起相應的高昂花費。
那麼,公醫體制下的自費醫療,到底有多貴呢?兩個星期前,筆者在台北某大醫院的門診診間,遇到了一對夫妻,抱著小寶寶前來就醫。想說小朋友還在發燒,不如乾脆放棄門診,直接去掛急診吧。如果後續還要安排更多影像或手術,所需的醫療花費想必更是可觀。以香港為例,它的費用幾乎就跟台灣健保一樣便宜。在這樣的環境裡,雖然是「急」診,但等幾小時、甚至十幾小時才看到醫生,一點也不奇怪。你細心測量寶寶體溫,發現竟然高達攝氏38.2度。
而如果被醫護人員鑑定為「穩定」身份,你甚至必須等上一、兩年。但現實的情況卻是:人們選擇到「公家」醫院看病,便宜,但可能要等到天荒地老。
當然,私家醫院想必也有能力進行後續處置,然而,僅僅是不需自費藥物或安排自費檢查的「常見」感染症,在香港私家醫院就需要30萬台幣(在台灣相同病程的自付額恐怕不超過1萬台幣)。這時候,你才取得了掛「專科門診」的資格。
而私家醫院(診所)的經費來源,就完全來自病人的口袋。住院期間,私家醫院的主治醫師,告知他們寶寶可能有腎臟積水和泌尿道異常的風險,但這對爸媽拒絕了後續的檢查,在抗生素的療程結束後,就堅持出院。
以香港為例,如果你沒有被鑑定成「緊急」,而只有「半緊急」的身份,那麼,你至少必須等候一個多月才能看到門診。這次事件經過媒體報導及影片轉發,讓不少台灣人清楚看見兩地差異,並重新感知台灣這塊土地上特有的自由空氣。雖然公醫制度的地區沒有全民醫療保險,但病人到公家醫院掛號看病,費用也相當便宜。於是你走進公立醫院的大門,想說就掛個小兒科的門診等看病吧。
這時候你要怎麼辦?馬上起身帶寶寶去有健保的醫院嗎?但是公醫體制的地區並不像台灣有健保,公民並沒有公共的醫療保險。現實就是如此殘酷:在公醫制度的國度裡看病,費用確實便宜──就跟台灣健保一樣──但常常必須等很久。
私家醫院?先看自己的口袋夠不夠深天啊。萬一到公立醫院,要排很久的隊怎麼辦?沒關係,你仍然有選擇──你可以帶寶寶前往「私家醫療院所」看病。
其實,私家醫院的醫療服務未必會輸給公家醫院,醫師的素質水平,甚至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。文:陳和謙(住院醫師)近期香港爆發「反送中」事件,上百萬民眾走上街頭,香港警方採用胡椒噴霧、催淚噴槍、布袋彈、橡膠彈,來趨散示威的民眾。
不過就算你有了轉診單,成功掛上了專科醫師的號,你很可能也必須等很久才能看到醫生我想,如果你我是這位爸媽,應該也會做出一樣的選擇吧?台灣真的是鬼島嗎?在公醫體制的社會裡,政府聲稱每個人的就醫權利都受到保障。而私家醫院(診所)的經費來源,就完全來自病人的口袋。到「私家」醫院看病,迅速,但卻幾乎只有上層階級,才負擔得起相應的高昂花費。
如果沒有生命危險,病人在安排檢查、預約掛號之後,等一、兩年才能做到檢查、看到醫生,是一件很「正常」的事。以香港為例,如果你沒有被鑑定成「緊急」,而只有「半緊急」的身份,那麼,你至少必須等候一個多月才能看到門診。
他們印了一整疊的病歷和檢驗結果,搭飛機前來台灣,掛了醫學中心的專科門診,希望醫師能幫他們的寶寶安排後續腎臟超音波的檢查。他們不是只有考慮後續腎臟超音波(renal ultrasound),或是靜脈注射泌尿系統攝影檢查(IntraVenous Pyelogram, IVP)所需的費用,而已經把如果影像結果異常、需要進行手術,以及再住院的情況都考量在內。
而如果被醫護人員鑑定為「穩定」身份,你甚至必須等上一、兩年。這時候,你才取得了掛「專科門診」的資格。